华盛顿—过去几年来,经济学家一直在用字母表描述期待已久的复苏——一开始是乐观的“V”,接着是不那么乐观的“U”,最后是令人绝望的“W”。但如今经济学界开始出现更深的焦虑,我将此称为“L”型复苏恐慌。
从过去的令人失望的五年看,2013年对发达经济体来说并不坏。欧元区从技术上走出了衰退,美国的失业率也比前几年低,日本也在长期萎靡和2011年地震和海啸冲击之后开始觉醒。
但如果透过表现看本质,那么很显然我们仍在悬崖边缘徘徊。今年3季度,GDP同比出现了收缩,不仅希腊、葡萄牙等出了名的疲软国是如此,意大利、西班牙、荷兰和捷克也是如此。法国和瑞典等国的GDP增长则赶不上人口,这意味着人均收入下降。
此外,随着年底临近,劳动力市场状况在恶化。今年前11个月,德国失业人口连续四年增加。在工业化国家中,美国一枝独秀。但是,即使在美国,失经过一整年的下降后,失业率仍有7%,长期失业占总失业的比重则高达反常的36%,这意味着技能基础可能会受到影响,复苏将更加艰难。
与此同时,日本的复苏是由急需的流动性注入所带来。但日本的上升之势将是短暂的,除非首相安倍晋三的政府兑现其深化结构性改革的承诺。
基于这些发展态势,一些评论者最近开始大谈工业化国家长期减速的可能性。这一观点并不受欢迎,一些人批评这是咋刺激悲观情绪。但眼下我们无法驳倒悲观者。
Secure your copy of PS Quarterly: The Year Ahead 2025
Secure your copy of PS Quarterly: The Year Ahead 2025
Our annual flagship magazine, PS Quarterly: The Year Ahead 2025 , has arrived. To gain digital access to all of the magazine’s content, and receive your print copy, subscribe to PS Digital Plus now.
Subscribe Now
“L”型复苏恐慌有其合理性。现代技术使得新兴经济体工人加入到全球劳动力市场;在没有重大政策创新的背景下,这可能造成对发达国家的长期拖累。而创新的迹象难以寻觅。
相反,经济学界也存在一场危机,一场与发达经济体危机相映成趣的危机。由于技术变迁和突进的全球化,在过去50年里,整体经济的性质发生了剧烈的变化。而决策者思维并没有跟上。
为什么会这样?一种可能是,让企业家对创业企业过度谨慎的相同因素也促使决策者容易陷入保守。世界银行经济学家克莱普尔(Leora Klapper)和洛夫(Inessa Love)的一篇出色论文指出,金融危机的重大后果之一是企业家不再愿意创办新企业。他们指出,在2004年—2007年的稳步增长后,创业数量大幅下降。比如,在英国,新注册有限责任公司数量2007年为45万家,2008年为37万2千家,2009年为33万家。
有趣的是,尽管这一下降趋势主要出现在特别倚重金融市场的发达经济体,但在两位作者所研究的95个国家中,几乎每一个都能察觉到这一变化。原因不难弄清:衰退时我们倾向于变得谨慎,坚守熟悉的领域,回避新项目。
同样的思维也明显地存在于经济学家和决策者的脑海中。在存在重大不确定性的时期,有一种坚持熟悉领域、避免创新思维的倾向。眼下,这一倾向尤其不幸,因为全球经济的结构正在快速变化。
经济学家和决策者过度谨慎的一个迹象是他们从要求证据变成厌恶分析创新。当然,在制定政策中,我们应该使用能获得的最好的证据。但有些领域没有证据可循。在这些未知领域,你必须依靠直觉和理论相结合。抵制没有过硬证据的新政策将我们困在了现状之中。
要理解这一批评中的错误,设想你在理论和一定的假设的基础上建议实施新政策X,但你没有关于X是否奏效的过硬证据。现在假设实施Y意味着“不实施X”。如果没有关于X是否奏效的证据,也显然没有关于Y是否奏效的证据。因此,如果缺少证据被认为是不采用X的好理由,那么它同样也是不采取Y的好理由。但这就形成了一个悖论,因为你不可能既不实施X,也不实施Y。
持有这一站不住脚的观念体现了偏袒现状、阻挠政策创新的倾向。但我们现在所需要的正是新的分析思维,新的分析思维刺激了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在过去两个半世纪取得重大进步,也刺激了大萧条期间的重大政策突破。
缺少创造性思维让经济学界陷入了死胡同,也迫使经济学家和决策者陷入了“L”恐慌。
华盛顿—过去几年来,经济学家一直在用字母表描述期待已久的复苏——一开始是乐观的“V”,接着是不那么乐观的“U”,最后是令人绝望的“W”。但如今经济学界开始出现更深的焦虑,我将此称为“L”型复苏恐慌。
从过去的令人失望的五年看,2013年对发达经济体来说并不坏。欧元区从技术上走出了衰退,美国的失业率也比前几年低,日本也在长期萎靡和2011年地震和海啸冲击之后开始觉醒。
但如果透过表现看本质,那么很显然我们仍在悬崖边缘徘徊。今年3季度,GDP同比出现了收缩,不仅希腊、葡萄牙等出了名的疲软国是如此,意大利、西班牙、荷兰和捷克也是如此。法国和瑞典等国的GDP增长则赶不上人口,这意味着人均收入下降。
此外,随着年底临近,劳动力市场状况在恶化。今年前11个月,德国失业人口连续四年增加。在工业化国家中,美国一枝独秀。但是,即使在美国,失经过一整年的下降后,失业率仍有7%,长期失业占总失业的比重则高达反常的36%,这意味着技能基础可能会受到影响,复苏将更加艰难。
与此同时,日本的复苏是由急需的流动性注入所带来。但日本的上升之势将是短暂的,除非首相安倍晋三的政府兑现其深化结构性改革的承诺。
基于这些发展态势,一些评论者最近开始大谈工业化国家长期减速的可能性。这一观点并不受欢迎,一些人批评这是咋刺激悲观情绪。但眼下我们无法驳倒悲观者。
Secure your copy of PS Quarterly: The Year Ahead 2025
Our annual flagship magazine, PS Quarterly: The Year Ahead 2025, has arrived. To gain digital access to all of the magazine’s content, and receive your print copy, subscribe to PS Digital Plus now.
Subscribe Now
“L”型复苏恐慌有其合理性。现代技术使得新兴经济体工人加入到全球劳动力市场;在没有重大政策创新的背景下,这可能造成对发达国家的长期拖累。而创新的迹象难以寻觅。
相反,经济学界也存在一场危机,一场与发达经济体危机相映成趣的危机。由于技术变迁和突进的全球化,在过去50年里,整体经济的性质发生了剧烈的变化。而决策者思维并没有跟上。
为什么会这样?一种可能是,让企业家对创业企业过度谨慎的相同因素也促使决策者容易陷入保守。世界银行经济学家克莱普尔(Leora Klapper)和洛夫(Inessa Love)的一篇出色论文指出,金融危机的重大后果之一是企业家不再愿意创办新企业。他们指出,在2004年—2007年的稳步增长后,创业数量大幅下降。比如,在英国,新注册有限责任公司数量2007年为45万家,2008年为37万2千家,2009年为33万家。
有趣的是,尽管这一下降趋势主要出现在特别倚重金融市场的发达经济体,但在两位作者所研究的95个国家中,几乎每一个都能察觉到这一变化。原因不难弄清:衰退时我们倾向于变得谨慎,坚守熟悉的领域,回避新项目。
同样的思维也明显地存在于经济学家和决策者的脑海中。在存在重大不确定性的时期,有一种坚持熟悉领域、避免创新思维的倾向。眼下,这一倾向尤其不幸,因为全球经济的结构正在快速变化。
经济学家和决策者过度谨慎的一个迹象是他们从要求证据变成厌恶分析创新。当然,在制定政策中,我们应该使用能获得的最好的证据。但有些领域没有证据可循。在这些未知领域,你必须依靠直觉和理论相结合。抵制没有过硬证据的新政策将我们困在了现状之中。
要理解这一批评中的错误,设想你在理论和一定的假设的基础上建议实施新政策X,但你没有关于X是否奏效的过硬证据。现在假设实施Y意味着“不实施X”。如果没有关于X是否奏效的证据,也显然没有关于Y是否奏效的证据。因此,如果缺少证据被认为是不采用X的好理由,那么它同样也是不采取Y的好理由。但这就形成了一个悖论,因为你不可能既不实施X,也不实施Y。
持有这一站不住脚的观念体现了偏袒现状、阻挠政策创新的倾向。但我们现在所需要的正是新的分析思维,新的分析思维刺激了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在过去两个半世纪取得重大进步,也刺激了大萧条期间的重大政策突破。
缺少创造性思维让经济学界陷入了死胡同,也迫使经济学家和决策者陷入了“L”恐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