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ankel150_Javier GhersiGetty Images_USeconomy Javier Ghersi/Getty Images

美国经济正在迈向软着陆吗?

发自剑桥一名跳伞运动员从飞机上跳下后发现降落伞无法打开。在下落途中一架滑翔伞飞过问他情况如何。那个正处于自由落体状态的人回答说:“还好,至少在目前来说!”

对许多人来说如今的美国经济与这位跳伞者惊人地相似。自2022年3月美联储开始调高利率并缩减资产负债表以来,经济学家们一致认为美国经济正在走向硬着陆。许多经济学家已经在长达一年多的时间里自信地预测了经济衰退,有些人甚至断言经济已经开始萎缩。

翻转的债券市场收益率曲线表明金融业也在为经济衰退做准备。事实上在过去一年中“衰退”一词在新闻媒体中出现的频率比实际衰退时明显更高。这一观点显然获得了公众的共鸣:2022年5月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55%的美国人认为美国已经陷入衰退,而不同意这一观点的人则占21%。

但所有这些预测都与事实相去甚远。美国经济并没有在2022年进入衰退,也不一定会在2023或2024年陷入衰退。而全球经济也同样避免了收缩。

当然激进的货币紧缩政策经常会引发经济衰退。但这并不意味着经济必然会出现硬着陆。毕竟如果美联储也想要实现软着陆,那岂不是与我们目前的情况相似?也许我们拿来做比喻的降落伞已然打开,我们正在目睹着美国经济逐步且受控地下降。

而什么构成“软着陆”则未有定论。正如多个批评者指出的那样,美联储不太可能实现在2024年前将通胀率降至2%且不导致失业率急剧上升和GDP下降的目标。

PS Events: Climate Week NYC 2024
image (24)

PS Events: Climate Week NYC 2024

Project Syndicate is returning to Climate Week NYC with an even more expansive program. Join us live on September 22 as we welcome speakers from around the world at our studio in Manhattan to address critical dimensions of the climate debate.

Register Now

但软着陆的最佳定义可能是产出增长和就业逐步放缓至低于其潜在和自然比率的水平,同时通胀下降。为了符合软着陆的条件,这种经济放缓不能发展成比非常轻微的衰退更为严重的状况。但通胀率不必立即达到2%。尽管2022年美国就业和产出确实有所放缓,但这是相对于2021年而言的——当时美国经济从上一年的衰退中迅速实现了复苏。尽管实施了货币紧缩,过去四个季度依然实现了平均1.8%的GDP增长。

令人惊讶的是最近发布的数据显示美国劳动力市场依然异常强劲。今年上半年就业岗位平均每月增长27.8万个。这经常会被贴上“放缓”的标签,情况也的确如此——但仅限于与2022年相比。自2001年以来就业人数平均每月增加8.7万,而每月总人口增长约为10万,因此从任何相关标准来看目前的就业增长率都是快速的。此外,6月份失业率稳定在3.6%的水平,几乎与1960年代末的低水平相当。目前的就业市场跟衰退不沾边。

通胀方面也有好消息。上周公布的6月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显示12个月的通胀率为3%。这比2022年6月的通胀率大幅下降——当时的通胀率最高达到9.1%

租金成本的下降表明未来几个月的CPI通胀率可能会继续下降。可以肯定的是2022年以来总体通胀率的部分下降可归因于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波动,而这也是之前通胀率飙升的主要驱动因素之一。但即使剔除食品和能源,6月份12个月核心CPI通胀率为4.8%,低于2022年10月的6.3%。而美联储偏好的个人消费支出通胀率在5月为3.8%,低于2022年6月7%的峰值。

一场严重经济衰退可能会令美联储实现今年将通胀率降至2%的既定目标。但如果避免严重紧缩的社会成本意味着要将通胀率稳定在3-4%并将2%作为长期目标,那这似乎就是一个值得的取舍。这样的结果应被视为软着陆。

当然,从某种意义上说经济衰退是不可避免的。每一次经济扩张都会有结束的时候。但是与普遍看法相反,没有理由在2022年宣布经济衰退,也没有理由预测今年甚至2024年会出现衰退。任何一年出现经济衰退的概率大约为15%。尽管当前发生经济衰退的可能性由于美联储的快速加息而变高许多,但我仍然认为未来12个月内发生衰退的可能性低于50%。

就像故事里的跳伞运动员一样,美国经济一年多前从飞机上跳了下来。但目前有一股异常强劲的上升气流把他托了起来,防止其迅速下坠。尽管许多人满怀信心地预测会出现经济衰退,但降落伞仍有可能按计划打开,使经济最终实现软着陆。

https://prosyn.org/rMsswN4z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