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_roubini1_GettyImages_USChinamoneysewedtogether Getty Images

大国博弈时代的经济发展策略

日前,美国政府宣布开启新一轮的对从中国进口商品加征关税,世界前两大经济体似乎正处于要将经济战摆到明面的边缘,而发展中国家则有陷入交火的危险。除在被一方认定为“站队”错误时可能面临制裁或其他贸易限制的风险外,中美贸易紧张局势也会侵蚀这些经济体自身比较优势的价值,如廉价劳动力和土地。应对上述挑战需要出色的经济治国术。

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本质上是动态的,它们可以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获得或丧失。正如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在1990年所说,“国家繁荣是创造出来的,而不是继承来的。它不是如古典经济学所坚称的那样源于一个国家的自然禀赋、劳动力、利率或货币价值”。事实上,一个经济体的竞争力“取决于其产业创新和升级的能力”。

随着越来越多的政府推行产业政策——从短期保护措施(如关税)到更具前瞻性的引导政策(如针对性补贴和深层次结构性改革)——产业创新和升级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家与市场合作以提高竞争力的能力。提升这种能力对发达经济体的挑战同样不亚于发展中国家。

以欧洲为例,2022年俄罗斯全面入侵乌克兰后,欧洲被迫重新思考其惯常的商业模式——销售高质量的工程产品 (engineering products)。随着供应链中断,能源成本和通胀飙升,欧洲在关键商品,尤其是其制造业生产要素上对其他国家的依赖成为巨大的经济负担。再加上中国在电动汽车领域日益占据主导地位,欧洲对其未来在关键产业领域的竞争力越发感到焦虑。

诚然,许多欧洲经济体仍然具有很强的竞争力:欧洲国家在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Management Development)2023年世界竞争力排行榜Top 20中占据半壁江山,其中丹麦、爱尔兰和瑞士更是包揽前三。然而,欧洲大型经济体的竞争力排名却一直在下滑。在2022年至2023年间,德国排名下降了7位,跌至第22位;法国下降了5位,跌至第33位。

麦肯锡全球研究所(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的一份报告指出,尽管欧洲在可持续性和包容性方面处于领先地位,但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人均GDP增长却出现滞后。2022年,欧洲人均GDP比美国低27%,其中约一半的差异要归因于文化差异——欧洲人人均工作时间较少,另一半则归因于生产率水平的差异。因此,提高生产率是欧洲政策制定者当前关注的核心问题,而发展高科技产业对提高生产率有显著作用。

PS_Sales_BacktoSchool_1333x1000_Promo

Don’t go back to school without Project Syndicate! For a limited time, we’re offering PS Digital subscriptions for just $50.

Access every new PS commentary, our suite of subscriber-exclusive content, and the full PS archive.

Subscribe Now

美国走的正是这条路,并且还走得很好——美国将GDP的3.5%用于研发投资,虽然比例低于韩国(4.9%)和以色列(5.6%)的水平,但明显高于中国(2.4%)和欧盟(2.2%)。上述所有经济体都在人工智能、绿色技术和量子计算等战略领域投入大量精力进行军民两用研发。美国的突出之处在于,虽然政府不断提供科技创新的资金和激励措施,尤其是通过2022年的《通胀削减法案》(Inflation Reduction Act),私营部门每年还投资4000亿-5000亿美元在研发领域。

正如波士顿咨询集团(Boston Consulting Group)的一份报告所指出,研发是维持美国技术领先地位的“创新良性循环”的一部分。例如,美国占据了全球半导体设计市场的46%。得益于先进技术,美国半导体行业的毛利率为59%,比其他竞争对手高出11个百分点。2020年,美国半导体收入达到2080亿美元——是排名第二的国家收入的两倍。

但并非任何国家都能复刻美国高科技产业的成功。规模庞大且充满活力的资本市场是美国高科技产业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2022年,美国股票市场的总市值是欧洲的2.5倍。就市值占GDP的比重而言,2022年美国股票市场总市值占其GDP比重超过158%,虽低于台湾(占GDP的241%),但高于包括中国(65.4%)、日本(126.0%)、德国(45.5%)和印度(103.7%)在内的其他主要经济体。

凭借其强大的资本市场,美国在为高风险研发提供资金方面占尽优势。更重要的是,美国能够奖励和留住人才。其他经济体——包括中国、欧盟、日本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在这些方面都无力竞争,而且它们的银行体系还更倾向于规避风险。

认识到美国在高精尖科技领域的比较优势,中国专注于在工程和运营生产与分销的中高端技术领域积蓄实力,这为中国在规模和全面性方面展开竞争开辟了道路。自2014年以来,中国在高科技商品出口方面一直位居世界首位,占全球市场份额的30%以上。自2000年以来,中国在全球总增加值中的份额增加了两倍。

对发展中国家来说,这意味着要在中端技术产业竞争将变得非常困难,更不用说发达经济体(以及日益崛起的中国)主导的高科技领域了。此外,有限的投资融资能力,以及实现规模经济对全球或区域市场的依赖,都将限制发展中国家经济治国术的施展空间。

不过,这些事项的优先性是毋庸置疑的。为了实现技术升级,各国必须尽可能多地投资数字基础设施和教育,以及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相关的项目。为了应对主要经济体日益加剧的保护主义,它们很可能还会加大对国内优势产业的支持,即使这意味着延续市场分裂。

未来几年,我们可能会不同地区看到更多的经济发展战略实验。发展中国家只能寄希望于美国和中国在竞争升级为冲突之前达成某种“大妥协”。

https://prosyn.org/afyW42czh